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近日发布了一项针对公众号违规行为的治理公告,标志着其对内容规范的第一期整治行动。
该公告指出,部分公众号运营者出于吸引关注和追求利益的目的,散布含有虚假信息和违背社会公德的内容。
此类做法不仅误导了用户,还可能损害内容生态的健康,甚至扰乱公共秩序。
为了响应“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号召,打造健康的内容生态环境,并保护网络空间的清新,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加大对违规自媒体账号的整治力度。
官方数据显示,自5月起,微信公众平台已删除违规文章共计9310篇,并对414个账号实施了功能限制处罚,另外还有423个账号被永久封禁。
此外,微信官方也公布了四种主要的违规行为类型,并明确表示,对于这些及其他未列举的违规行为,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账号采取逐步升级的处理措施。
1、蹭炒社会热点
通过蹭在世公众人物的流量炮制标题,如标题与封面均未指明人物特征,如职位,年龄等,造成与在世同名公众人物误导。
平台建议:在发布文章时,标题应说明清楚具体人物、时间、事件,避免引发用户误解。
2、发布恶意辱骂言论
宣泄极端情绪、挑起群体对立、或未经允许泄露他人信息,煽动公众情绪去恶意攻击谩骂。
平台建议:发布内容时应尊重他人的人身权益,避免通过不当方式宣泄非理性情绪,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3、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
文章刻意迎合低俗趣味,发布来源不明、未经查证的信息文章,以投稿/爆料/编造等形式刻意制造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人设,无中生有的编纂、低俗恶意的营销,并借此吸粉引流,牟取利益。
平台建议:发布相关社会事件应有权威的消息来源,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内容涉及主观虚构因素,应在文内明确注明,避免对用户造成误导。
4、编造故事卖惨
文章炒作热点事件,通过构思剧情脚本,虚构、演绎、编造苦情故事制造卖惨人设,打着助农、慈善等名义来实行个人卖货,从而收割利益,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平台建议:进行商业活动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利用虚假信息牟取私利,对用户造成欺骗和误导。